科一(曾纪鸿)作文多次条理全不明白字句也不够清晰、顺畅想让他
科一(曾纪鸿)作文多次,条理全不明白,字句也不够清晰、顺畅。想让他回家参加今年的秋闱,又恐怕文理上多有纰缪,被监临以下的各官笑话;想不让他下场考试,又恐怕阻碍了他少年人的进取之志。打算带他到金陵,在三月初八、四月初八,效仿乡试考场的体例,让他在九日之内各作三场十四艺,果真能够做完试卷而且没闹什么笑话,就五月再让他回乡参加秋试。科一生长在富贵之中,只能听到一些谀颂的话,不曾听到督责、鄙笑的话,所以文理浅陋而不自知。又因为处境太顺,没有以困顿、挫折进行激发的时候,本来就很难期待他有什么长进。唯独因为他眉宇之间大有清气,志趣也不算庸俗、鄙陋,将来或许终究会有成就。科一:曾纪鸿的乳名。曾国藩以“甲科鼎盛”四字为子侄辈取乳名(行名),如曾纪泽叫“甲三”,曾纪寿叫“鼎三”等。秋闱:明清时期的乡试,一般子、卯、午、酉八月,也即秋季举行,故称秋闱。乡场:即乡试考场。三场十四艺:同治时期的乡试考三场,共十四篇诗文。第一场,考试“四书”文三篇,五言八韵诗一首;第二场,考试“五经”文五篇;第三场,考试经史、时务策五道。困横:陷入困顿,遭受横阻、挫折。
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出人头地,身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也不例外。虽说曾国藩的两个儿子后来也都有成就,但是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却并不出色。再说当时曾纪鸿快二十岁了,写不好作为科举基础的八股文,曾国藩也害怕孩子进入考场,所以决定将曾纪鸿带到南京亲自管教。“养不教,父之过。”寻找背后的原因,他认为自己给孩子提供的家庭环境太过优越,正是导致孩子种种毛病的温床。但是,曾国藩并没有对孩子丧失信心,而是强调其眉宇之间的清气,且志趣不俗,也就是说看到了孩子的优点。在此信中,强调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可太过优渥,不可听不到督责,以及父母应当亲自带孩子等,都值得现在做父母的借鉴。
余二十岁在衡阳从汪师①读书,二十一岁在家中教澄、温二弟,其时之文与科一目下之文相似,亦系脉不清而调不圆。厥后癸巳、甲午间②,余年二十三四聪明始小开,至留馆③以后年三十一二岁聪明始大开。科一或禀父体,似余之聪明晚开亦未可知。拟访一良师朝夕与之讲《四书》、经书、八股,不知果能聘请否?若能聘得,则科一与叶亭及今为之未迟也。
我二十岁在衡阳跟从汪先生(汪觉庵)读书,二十一岁在家中教导澄、温两个弟弟,这时候写的作文也与科一眼下的作文相似,也是脉络不清晰而文句不圆熟。其后的癸巳、甲午年间,我到了二十三四岁聪明才初开,到了留馆以后的三十一二岁聪明开始大开。科一或许禀承了父亲的本质,像我一样聪明才智比较晚才会开启也未可知。打算寻访一位良师,朝夕给他讲解《四书》、经书、八股文,不知果真能够聘请到吗?如果能够聘到,那么科一与叶亭(王镇镛)现在开始努力也还不迟。汪师:指曾国藩当年的塾师汪觉庵。癸巳、甲午间:指道光十三(1833)、十四年间。留馆: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必须在庶常馆学习三年,期限到后参加散馆考试。考试等优等者留馆,还有下次考试升迁的机会;考试次等者则分到各部作主事或外放作知县。
曾国藩教育子女,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举例比照,故认为纪鸿可能与自己相似,属于大器晚成的人,因此还准备聘一名师来教其子。做父母的,确实应当从长远来看孩子,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孩子,如果坚信其必有所成,那就不会太过焦虑了。
余以十六日自徐州起行,二十二日至清江,二十三日过水闸,到金陵后仍住姚宅行台。此间绅民望余回任甚为真切,御史阿凌阿至列之弹章,谓余不肯回任为骄妄,只好姑且做去,祸福听之而已。澄叔正月十三、二十八之信已到,暂未作复,此信送澄叔一阅。
涤生手示(宝应舟中)
徐寿衡之长子次子皆殇,其妻(扶正者)并其女亦丧,附及。
(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五日)
我在十六日从徐州起程,二十二日到清江,二十三日过了水闸,到金陵之后仍旧住在姚宅的寓所。这边的士绅、民众盼我回任两江总督的心情甚为真切,御史阿凌阿等人弹劾我的奏章,说我此前不肯回任两江总督都是因为骄傲、狂妄,只好姑且去任这个职务,祸福也就听之任之而已。你澄叔正月十三、二十八的信已经收到,暂时未作回复,此信送你澄叔一阅。
- 事业单位可以报考几个岗位[图]
- 游戏场景设计师岗位职责有哪些[图]
- 华为面试会被问到哪些问题?[图]
- 执业药师证没毕业能考吗[图]
- 有线传输工程师岗位职责有哪些[图]
- 工作上遇到问题,但又不敢问领导,该怎么办?[图]
- 火参果的营养价值[图]
- 竹筒酒的贮藏方法竹筒酒的效果和作用[图]
- 几种哺乳期益饮的饮料[图]
-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与喂养[图]